何以如夢
問:為什麼事物被形容為如夢如幻?
答:
「夢」這個詞本身,為世俗現象提供了一個強烈的類比。這些現象往往與究竟實相不符,因此被恰當地描述為「如夢」。這個強而有力的比喻,基於一個前提:即這些現象就像夢一樣,沒有具體的諦實性;事實上,夢不是真的。
一個夢,終究在三時的框架內展開,且絕非無緣無故地發生。然而,要辨識它們之間關聯的確切本質,仍然是一個巨大的挑戰。
基本上,「夢」是一個與心或意識緊密關連的標籤,它代表著心的顯現。而我們的心,則從粗到細地在各個層面運作。在我們已逝的漫長歲月中,所有的努力和行為都已如夢般逝去,只留下它們揮之不去的印記,就像存在宇宙銀行裡的存款。心既是做夢者也是倉庫,它保留了這些印記,也就是習氣。當我們通過身、語、意進行善行時,所積累的功德便在我們的意識上留下正面的、如夢般的習氣。反之,不善的心態和行為,如貪婪、惡念、邪見和嫉妒,則會導致負面習氣的積累。這些習氣最終將成熟,產生其自身如夢般、虛幻的後果。
我們的身體也是如夢的。就像夢就是夢一樣,我們的身體和所有現象也都有著這種如夢的品質。這源於它們不確定、不清晰、不恆定且轉瞬即逝的本質,使得它們的真實本性無從知曉。
在這些正面和負面習氣的力量驅動下,我們注定會體驗各種感受,無論是極度的快樂還是痛苦。儘管這些感受無疑是如夢般的,但它們生動的存在卻毋庸置疑。這種如夢性是世俗諦的一個例子,其特點是缺乏諦實存在,卻同時有著萬千表象。
心在其如夢性中,涵蓋了善和惡的面向,橫跨過去、現在和未來。即使身體死亡後,這顆微細的心會流轉到別的境界去。然而,它的自由是有限的,因為它仍受制於那些被不斷喚醒、耗盡和重新形成的習氣。夢本身的根本特徵就是無常和無諦實存在;因此,我們不應過度沉溺其中。
當一個人從根深蒂固的執著中解脫時,便能了知在覺醒狀態、死亡時粗細心的活動,甚至是微細心的活動,都如同夢境。儘管有這種如夢的特質,但世俗諦中的行為仍然能毫無欺誑地產生作用。如果從諸法如夢的本質,推斷出存在是完全的空無或因果不存在,這便是公然否定了明顯的事實。因為我們天生就趨樂避痛,當面對痛苦的原因時,不滿必然隨之而來。快樂和痛苦的感受是直接且有效的認知,無論我們的個人偏好如何,它們都是確切地被經驗到的。
我們追求快樂和逃避痛苦的習氣,都直接塑造了業力、因果以及過去和未來生命的延續。這種創造的方式是如夢般的,類似於任何缺乏堅實、獨立、諦實存在的事物。因此,不要對任何事物產生僵硬的執著,理解這一點至關重要。
如果我們必須執著,那就執著菩提心和完美的空性見地吧!這些才是真正最卓越、無限且無價的寶藏。慈愛與空性體現了心最獨特的功德,終將成就無與倫比的能力、無邊的愛,以及能感知一切實相的遍智。它們的無限性使它們彌足珍貴。相反地,所有其他看似珍貴的事物,無論它們的價值如何,最終都是如夢如幻的。儘管它們可能有著短暫的好處,但最終都會變的。這種深刻的不可靠性,正是「夢」恰如其分且長久地成為隱喻的原因。